本篇論壇為《宮津大輔:25年錄像收藏展 — 東亞與東南亞的境遷信號》的延伸,分別收錄宮津大輔針對主題「AI與人類世的時代—當代藝術的線索與提示」進行的數位講座和文章出版,文章內容分為上、下兩部份,出自於宮津大輔所著之《當代藝術經濟學2,脫石油、人工智能、虛擬貨幣時代的藝術》。
VIDEO
AI自己創作的藝術品 2018年10月25日,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,一幅由AI創作的畫作《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, 2018》以43萬2仟5佰美元(約日幣4,800萬)的價格售出,是預期出價的43倍。到目前為止,在大型國際展覽會和技術博覽會中,已經漸漸地看得到AI的作品。 例如,在2017年的「橫濱三年展」(Yokohama Triennale 展期2017年8月4日至11月5日)上,美國的鄭曦然Ian Cheng(1984年—)發表了一個融合了AI的影像裝置「Emissary Forks At Perfection」(2015-2016年)。
就如同被評價為「自動進行的電腦遊戲」,該作品採用了一款運用於預測氣候變化和選舉結果的預測系統,讓故事朝著連藝術家都無法想像的方向發展。這個無盡故事(影像作品)的居民,在工作中不斷發展著生態系統,相互干涉影響。此外,在水戶藝術館舉辦的「Hello World.人類進化時代的來臨」展覽(展期2018年2月10日至5月6日)中,Cecile B. Evans(1983年—)的作品《Overflowing by》是機器人的全自動表演創作,其主題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未知關係(在發表作品時,藝術家已預先編寫程式)。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,藝術品的機械化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出現。
《エドモンド・ベラミーの肖像》,2018 年,インク,70 × 70cm © Christie's 順帶一提,由駐巴黎的藝術家和AI研究人員組成的Obvious,包含前述的Edmond Bellamy在內的11幅肖像作品皆以AI製作。用於繪圖的是由「生成模型」和「識別模型」在相互競爭的同時不斷發展而成的「生成對抗網路」(GAN: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)。首先讀取14世紀至20世紀間共1萬5仟張肖像畫的數據,再由「生成模型」繪製作品。那時,「識別模型」會將「生成模型」所創作的作品和過去人們所繪製的作品之間的差異反復進行比對。最終,當無法比對到差異時,作品才算完成。
註10 在那之後的半年,世界上首位人型機器人藝術家Ai-Da的個展「Unsecured Futures」(展期2019年6月12日至30日),也在英國牛津大學的聖約翰學院舉行。就某種意義上而言,這些案例皆是歷史上的成就,但是鑑於當前的技術創新速度,它們在未來幾年內將不再罕見。
生物技術與藝術的相遇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由Georg Tremmel、福原志保、吉岡裕記、Philipp Boeing四人所組成BCL,於2004年成立,旨在研究超越科學和藝術框架。(截至2019年的現在,只剩Georg Tremmel和福原志保兩名成員在從事活動。)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展覽「Ghost in the Cell:細胞中的幽靈」裡 ,將記載著二次元角色「初音未來」物理特徵(例如,頭髮和眼睛的顏色)的DNA數據,以iPS細胞
註11 產生的心肌細胞來展現, 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關注。
金沢 21 世紀美術館,「Ghost in the Cell: 細胞の中の幽霊」展,展示風景,2015 年,© 金沢 21 世紀美術館 展覽主題也使我們想起了士郎正宗(1961年出生至今)所著的人氣漫畫/動漫作品《攻殼機動隊》(Ghost in the Shell)。就像該作探討擁有「自我」和「意識」的機體所產生的問題一樣,BCL不也是從實質上探討「生命/非生命」與「真實/虛擬」之間是否沒有界限?
註12 福原本人說:「基因是非常抽象的生物,儘管它們是物質,但肉眼卻看不見它們,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它們接近數據。另一方面,初音未來則是由數據組成,儘管從科學的角度不能之稱為生命體,但她卻能作為「生命」的存在抓住粉絲們的心。這就是她厲害的地方。雖然現今數據的生命體並不被當作生命看待,但是初音未來難道不是一個能讓我們思考未來「新興生命體」的角色嗎?-我們是以這樣的觀點來創作這個展覽的。」
註13 她就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時,發表的《Biopresence》(2004年)提及從死者皮膚上收集的DNA保存在樹木的細胞中,使它成為「活著的墓碑」,更設立了Biopresence公司這樣的組織,實現該發想的製作與流通,實為一項偉業。
透過將提取的人類DNA記錄在(樹木)冗長的核酸三級結構
註14 之中,實際上死者的DNA並不會被察覺,而是作為額外信息生活在樹上。 換句話說,使用變異性可進行任意數據寫入,而不會影響基因的原始功能。
註15 人類會試圖以各種方式,保留對自己所愛之人的記憶。或許是知道記憶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淡,所以會想以某種型態留下已故之人活過的證據。而這樣的證據,已經從肖像畫變成了照片,又從照片變成影片,現今甚至有保存在社群網路的案例。但是,當《Biopresence》在英國發表時,曾受到了強烈的批評。與隔年在NTT交流中心(東京.初代)展覽時,約有8成的參觀者表達贊同,形成鮮明對比。關於英日之間的反應差異,福原表示,「在日本,有一種思維方式認為萬物死後皆會重生為別的生物,因此就算人類變成樹木也沒甚麼大不了的。這也是一種「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」的思考方式。但是在英國,天地萬物皆是上帝的創造物,其思想是,人的死亡就代表終結。」
註16 Huiyui Su‘s The Glamorous Boys of Tang (2018) exhibited in 'Daisuke Miyatsu: 25 years of video art - A point of transit signals from East and South East Asia' at ALIEN Art Centre © ALIEN Art Centre 綜合以上所述,就像對複製羊.桃莉的批評,以及對於基因替換重組物的安全性爭論,當技術發展超出人類的想像力時,如何克服「文化」、「宗教」或「道德」的障礙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。
另一方面,以寒川裕人為核心成立於2016年的尤金工作室(The Eugene Studio),持續與山形縣鶴岡市合作開發「農業革命3.0」。透過智能農業與生物技術,試圖於挖掘農業新潛力。不僅可以實現常規食品生產,更可使各種材料開發與基礎架構創建化為可能。例如,在該計畫的生物技術領域中,擔當重要職責的Spiber股份公司(總部:鶴岡)成為世上第一位成功量產合成蜘蛛絲纖維的企業。該纖維的強度是鋼鐵的340倍,擁有比尼龍更高的伸縮性,更擁有耐300度高溫的特色。 此外,由於是透過微生物發酵生產,因此大幅降低了生產所需的能源,且具有出色的產品可回收性。
以這樣的方式,來取代各種製品原料與素材的石油等化石燃料,其潛在的可能性大到足以為社會帶來戲劇性的變化。也就是說,「農業革命3.0」可說是同時兼顧「豐富自然環境」與「尖端產業」的「新・農業城市」之實體呈現。
註17 他們的嘗試與其說是藝術品,不如說是有經營顧問公司插手的生意。但是,繼承Joseph Beuys(1921—1986 年)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如何被塑造與實現,都是一種名為進化過程的雕塑。」的思想,打破個人努力的界限,將其視為由組織更新的21世紀版「社會雕塑」
註18 是否合理?
Tzynyen Ho's Bohemian Rhapsody Project (2006) exhibited in 'Daisuke Miyatsu: 25 years of video art - A point of transit signals from East and South East Asia' at ALIEN Art Centre © ALIEN Art Centre 追求「認同慾望」 還是面對自己 如上述所言,應該已經可以理解到尖端技術的進化對我們的社會有很大的影響,甚至藝術也不例外。以智慧型手機的出現為開頭的數位設備,以及以Instagram為代表的社群媒體的普及,「照片」正從記錄「過去發生的事情」逐漸轉變為傳播「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」。然而這樣的轉變,並不僅是時間和記錄的問題。「在照片留下自己的影像印記,只是自然界的秩序。改寫會留下痕跡的特質,使照片具有記錄和無法否認其真實性的地位。」
註19 Rosalind Krauss
註20 所主張的這種前提條件,與現狀已經相去甚遠。另外,利用具有各種編輯功能的智慧型手機「拍攝.編輯.保存」下來的東西,是否能以「雖然涉及轉換(剪切,縮小,展平),但是此轉換(編碼化總是如此)並不等同於變形。 在此,真實符號系統中固有的等價性會丟失,並賦予準同一性。 換句話說,此消息的符號不再源自於制式的條件。 它並沒有被編碼化」
註21 這樣的論述斷言動搖的不只有「照片」的定義。因為我們的交流方式,從面對面和電話轉變為SNS,「未事前未編碼化」正在轉換為「不特定多數的批准裝置」。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情報發送者的事實,已經引發以「阿拉伯之春」
註22 為代表的巨大社會變革。
然而,另一方面,「認同慾望」已成為使用媒體的目的,甚至引發扮演「現充」
註23 之類的本末倒置事件。「已讀」或「按讚」等反應,有時反而是造成霸凌和歧視的原因。 然而,對於這樣的現狀提出異論的是,以日本為活動據點的藝術家團體 MiND X。他們的《Comfort ZONE(同溫層)》(2018年)這件作品, 僅在一個白色立方空間中放置一張椅子,對參觀者的動作進行反應。這是一件互動式多媒體藝術作品,參觀者置身其中感受色彩豐富的「按讚」增減。這件作品將選擇權交給觀眾,是要透過獲得他人的認同來滿足我們的需求,還是要拒絕追求他人的認同,面對自己。要將現在社會生活中使用的SNS立即停止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。這件作品把一年365天、一天24小時的「認同慾望」從生活中解放,也暗示了「真實」和「虛擬」的對照,以及思考「記錄」和「記憶」的重要性。
MiND X,《Comfort ZONE》,2018 年,ミックスド・メデ ィア、サイズ可変 © MiND Xe 註釋 註10:
AI畫作以大約4,800萬日元的價格售出:《Edmond Bellamy肖像畫》估價約為100萬日元,Engadget 日本版 2018 年 10 月 26 日
https://japanese.engadget.com/2018/10/26/ai-4800-100/
「由AI創作的畫作以約4,800萬日元落垂得標,是預期估價的43倍」
美術手帖 2018年10月26日
https://bijutsutecho.com/magazine/news/market/18719
以上為2019年6月21日瀏覽
註11:iPS細胞是一種多能幹細胞,透過培養細胞人工創建,可望實現再生醫學中發揮重要作用。與以前考慮用於再生醫學的ES細胞(胚胎幹細胞)相比,除了能夠由易於收集的體細胞(如皮膚和血液)製成,還具有難以產生排斥反應(由於患者自身細胞) 的優點。 2006年8月,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是世上首次成功地生產了iPS細胞,並於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。
註12:
杉原環樹 「金澤21世紀美術館《細胞中的幽靈》若賦予初音未來DNA—將模糊各種界限的定義」MIKIKI 2015 年 12 月 14 日
http://mikiki.tokyo.jp/articles/-/9319
展覽「The Contemporary – 3 Ghost in the Cell 當代系列3:細胞中的幽靈」金澤21世紀美術館
https://www.kanazawa21.jp/data_list.php?g=45&d=1726
2019年6月21日瀏覽
註13:
2017年的WIRED Audi INNOVATION AWARD 福原志保「只貿然結合『生物科技』和『藝術』是不行的」WIRED 2017年5月19日參考並部份引用
https://wired.jp/waia/2017/05_shiho-fukuhara/
2019年6月21日瀏覽
註14:核酸三級結構是一組三個核苷酸(一種化合物,其中磷酸鹽結合到核苷的糖部分上。核酸是其中許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核苷酸)。 核酸中三個鹼基的序列。 它成為遺傳密碼,對應一個氨基酸。
-核苷:其中嘌呤鹼或嘧啶鹼與糖結合的化合物。 有腺苷,鳥苷,尿苷等,它們是核酸的組成部分。・核酸:由鹼,糖和磷酸鹽組成的聚合物質,通常包含在活生物體的細胞核中。 糖大致分為脫氧核糖(DNA)和核糖(RNA)核糖。
-多核苷酸:核苷酸線性聚合的高分子化合物。 自然界中存在核酸,人工合成的核酸被用於核酸的基礎研究。
註15:
「將已故之人的DNA嵌入樹中,使其成為『活著的墓碑』」WIRED引用自2005年11月8日
https://wired.jp/2005/11/08/故人の dna を含む「生きた墓標」に/
2019年6月21日瀏覽
註16:
杉原環樹「贊同與反對?使用基因的藝術集團BCL所展示的初音未來細胞」CINRA.NET 引用自2015年10月9日
https://www.cinra.net/interview/201510-bcl
2019年6月21日瀏覽
註17:有關「THE EUGENE Studio」和「農業革命3.0」的更多資訊,請參考我的拙著如下:宮津大輔《藝術時代 × 改變社會的技術創新業務》 光文社 P.150-170
註18:「社會雕塑」是德國藝術家Joseph Beuys所倡導,認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。我們主動改變社會的行為才是所謂的藝術活動。
註19:Rosalind E. Krauss 的《原創性和重複性:Rosalind E. Krauss藝評集》 小西信之 譯 P.171
註20:Rosalind E. Krauss(1940年出生至今):代表後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評論家,於1969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。受到哈佛大學的老師Clement Greenberg(1909-1994年,代表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評論家)和他的朋友Michael Fried(1939年出生至今,美國藝術評論家)所影響而開啟藝術評論職涯。1976年,他與Annette Michelson共同出版了藝術評論雜誌《October》。她採用了Charles Sanders Peirce(1839-1914年)的符號學理論,由「相似性(圖示)」、「象徵(符號)」、「指標(索引)」組成,用以描述繪畫「相似性(圖示)」、照片、因某種原因而以物理表現形式的「指標(索引)」(因照片本身是由感光劑和相紙產生的印記)。
註21:Roland Barthes《影像修辭學》 蓮見重彥、杉本紀子 譯 朝日出版社 P.18
註22:阿拉伯之春為反對突尼斯政權的抗議運動(茉莉花革命),於2010年在突尼斯爆發後,一場反獨裁運動廣泛傳播到了阿拉伯世界,例如利比亞和埃及。 諸如Facebook和Twitter之類的SNS在識別和參與本次革命運動中,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註23:「現充」: 網路流行語,指正在或處於實現現實生活充實狀態的人。相對於虛擬(假想世界),「真實(現實世界)更為充實」的簡稱。